华盛配资
日前,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深入推进深圳综合改革试点深化改革创新扩大开放的意见》也专门提到,支持深圳深化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制度改革创新,探索开展跨境直升机飞行等通用航空业务。这预示着,粤港澳大湾区跨境低空飞行将迎来窗口期。
在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的驱动下,深圳正以无人机产业为突破口,撬动万亿级低空经济市场。
作为大湾区“低空经济”的领跑者,深圳该如何打造成为湾区“低空走廊”?
业内专家接受南方+采访表示,随着深圳“天空之城”航线不断向湾区主要城市辐射,深圳还需要在产业协同和空域管理等方面进行突破。
无人机开始巡查
湾区协同从“跨城协同”投向了“跨境协同”
如今,湾区低空经济正在形成“三核鼎立”格局——
深圳,是无人机界的“宇宙中心”,1700多家企业撑起千亿产值;广州,是飞行汽车和eVTOL的“试验田”;珠海,则依托“双航展”打造最长通航产业链。
要做湾区的“低空走廊”,深圳的特殊性在哪?
其一,深圳是粤港澳大湾区多条低空航线的起点,与大湾区城市协同定制“空中车道”。
深圳至珠海的无人机航线华盛配资,已实现“跨城飞送”,高峰期一天飞30多趟。
在低空物流的黄金赛道上,深圳的航线“最密”“最广”。背后所支撑的其实是低空高速路网的“超级基建”。
全球首条eVTOL跨海跨城航线在蛇口完成首次演示飞行,将深圳至珠海的单程地面车程从5至3小时缩短至仅需20分钟。
其二,作为超大密度城市,深圳有着最全面、最前沿的行业场景,为湾区低空的“超级试验场”。
中央空管委宣布将在六个城市开展eVTOL试点,深圳为其中之一。随着全国首个融合空域运行示范基地在盐田正式动工,深圳也填补了国内低空融合飞行基建领域的空白。
其三,这场深圳领航的空中革命,正在向其他湾区城市蔓延。深圳的目光,已经从“跨城协同”投向了“跨境协同”。比如,香港“低空沙盒”中深城交的低空基础设施装置及RFID跨境低空物流项目、美团无人机香港首条配送航线已筹备完成……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研究所副所长张翼举表示,香港通过 “监管沙盒” 机制,为技术验证和模式创新提供了安全试验场,而深圳在无人机硬件、空域管理系统等领域的技术积累,与香港的复杂应用场景形成互补。
深圳在未来应该更加注重产业协同。一个是大湾区各城市之间的协同,不同的城市分工不同,各有侧重,比如深圳是研发和场景探索,其他城市有些是制造、有些是系统开发,有些是软件研究等;另一方面是低空产业与其他产业的协同,例如低空与具身智能产业的融合,探索新的应用场景。
扩大半径能否打造湾区空域管理新标杆
《前瞻大湾区(二)力促大湾区低空经济协同发展蓝皮书》中指出,大湾区城市人口密度达1536人/平方千米,经济密度达2500亿元/平方千米,两项指标均高于长三角、京津冀,有望催生低空经济的规模效应。
业内专家指出,大湾区已形成覆盖低空经济研发、制造、运营、服务的全产业链创新生态,可通过政策松绑、技术创新和产业融合,为全国低空领域改革提供可复制推广的经验。
高密度,也诞生出新问题。例如安全性,以及随之而来的空域管理,其重要程度如同无人机的“一体两翼”。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当深圳上空有1万架无人机飞行,如何确保有序飞行,不发生碰撞,不危及下方行人的交通安全?
现在,低空的飞行器已经飞起来了,但如果有多个飞行器在同一区域飞行,就需要更精准的安全管控——就像低空里的“红绿灯”。
从“交通基建”向“低空新基建”发展的过程中,空域管控仍是当前深圳发展低空经济的痛点。但低空空域管控不仅是深圳发展低空经济的问题,也是湾区低空经济网络扩大过程中的普遍问题。
国家空管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空天信息工程中心主任程承旗:深圳发展低空经济亟需“红绿灯交通系统”
当前深圳发展低空经济亟需一套“红绿灯交通系统”,使低空经济从“单机飞行”迈向“多机并行”的有序状态,从而更接近“人人能用飞行器、家家享受无人飞机”的未来图景。
深圳需打造一套具备运营能力和规模的低空交通指挥系统,最终成为全国标杆和示范场景,并向国内外推广。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研究所副所长张翼举:高速公路上方空域与低空联运将成为关键的“空中走廊”。
当低空交通网与高铁、地铁、高速公路广泛形成“空铁联运”“空路联运”模式时,立体交通所产生的影响将延伸至湾区之外更广阔的范围。
所谓立体交通,是向空中或地下拓展空间的城市规划模式,由德国规划师希尔伯塞莫提出,通过整合地铁、公交、轻轨等构建三维运输网络。深圳低空交通的探索,将会为湾区城市立体交通的发展贡献更多实践样本。
相比起商业区上方空域,目前深圳高速公路的空域相对空白、可利用,未来极有可能成为深圳这座“天空之城”关键的“空中走廊”。低空经济与高速公路的深度融合将会重塑交通基础设施的运维与管理模式,尤其是无人机在高速公路领域已拓展出多个创新应用场景。
如今,深圳正探索构建高效协同的低空空域管理机制。力争到2025年,全市120米以下适飞空域开放面积占比突破75%。这恰是对城市发展维度的突破——当无人机穿梭于摩天楼宇间,深圳不仅收获经济增长极,还将重新定义湾区都市圈的空间价值。
撰文:徐怀华盛配资
恒财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